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紧紧围绕“文化润疆”治疆方略,深度挖掘兵团优质军垦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的实践伟力,创新军垦文化、道德标杆、志愿服务三张名片,激发德治教化内生动力,营造了“以文化人、以德树人、润心育德”的德治氛围。
弘扬军垦文化
凝聚德治教化的智慧和力量
文化润疆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长远之计、固本之策,润物细无声、力量更持久。兵团精神是我们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军垦文化又是兵团精神的内在体现。
一是传承兵团精神厚根基。师市以“唱响兵团精神”、“领导干部大讲堂”、军训等活动为载体,依托戈壁母亲红色教育场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宣扬“沙海老兵”等模范典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透过有形的军垦文化感知兵团精神,把军垦文化内在价值转化为兵团人维稳戍边的内生力和战斗力。
二是打造军垦文化树品牌。深入挖掘军垦文化丰富内涵,成功申报“中国军垦文化之乡”品牌,着力打造126团“戈壁母亲”、137团“戍边文化”等区域特色军垦文化,推动创作了长篇小说《古玛河春晓》、电视剧《戈壁母亲》《热血兵团》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充分展现了兵团人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和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夯实了军垦文化之乡的坚实基础。
三是树牢“兵”的意识固本色。社会治理从根本上说是维护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治权行为,与民兵制度本质同源、目标一致、体制共通。师市在推进德治教化中坚持把履行兵团光荣使命与德治宣传实践深度融合,推动民兵成为基层德治的主力军和排头兵,通过创建“民兵号”服务车、“民兵先锋岗”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职工群众履行兵团维稳戍边职责使命的宣传教育,引领各族职工群众增强“兵”的意识,体现“军”的属性,提升兵团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
擦亮道德标杆
厚植德治教化的底蕴和支撑
坚持以德促治,擦亮道德标杆,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可评可学可感知,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选树道德模范立标杆。深入开展“兵团好人”“弘扬兵团精神和老兵精神、胡杨精神时代新人”等评选活动。近年来,师市5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8人荣获兵团好人称号,5人荣获兵团道德模范称号,让广大职工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二是开展文明创建树标杆。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力打造特色道德实践活动平台,形成了129团“五五先锋号”、131团“银发育苗”等7个实践活动平台,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8个,兵团文明团场单位41个,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丰厚道德滋养。
三是健全激励机制育标杆。完善健全道德激励约束机制,组建“群众议事堂”“百姓大讲堂”等群众性道德评议自治组织58个,推行善行榜、义举榜、红黑榜,大力宣传“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先进事迹,专项治理失德失信等违法败德行为,形成了崇德向善,人人争当道德标兵的良好氛围。
开展志愿服务
拓展德治教化的途径和平台
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和德治治理相结合,组建德治志愿者服务队218支,招募志愿者3802人,深入实施“德治润心”工程,充分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一是小微服务延伸德治层面。将志愿服务嵌入基层网格,志愿者通过上门服务及时了解社区动态、主动跟进基层突出问题,积极参与连队社区矛盾化解,服务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小微服务解决了社会治理各层级中的大问题。
二是暖心活动拓展德治手段。积极开展手拉手等志愿活动,重点关注低保户、孤寡老人、残障人士、失独家庭等6000多人的特殊群体,开展爱心捐助、亲情陪护、成长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暖心帮扶活动4000多人次,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用真情暖人心。
三是感化教育增添德治途径。依托24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志愿队伍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面对面的文明实践活动,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5万余场次。通过“胡杨文化进万家”等形式,不断增强德治教化的覆盖面和感召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