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日,瘦弱文静的姜迎春给左腿戴上固定支具,拒绝了父亲的搀扶,穿过密集的人群,到马路对面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康复锻炼。
单看走路姿势,你一定想象不到他的左腿刚刚做过韧带重建手术,更不会想到他是一位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
当问到姜迎春,当初他为什么要徒手去接轻生女孩?姜迎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生命是可贵的,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人不能死,人活着总会有重来的机会!”一瞬间舍己救人的举动,完全是出自他一种善良的本能。
善良小伙姜迎春的事迹在《河南日报》《学习强国》《今日头条》《河南法治频道》竞相报道。
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激动的说,这些行为养成得益于他父亲姜锟言传身教、谆谆教导。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父亲姜锟的世界,来了解一下这位具有21年党龄的民警的精神世界。
《三字经》启蒙孩子成长
当姜迎春呀呀学语的时候,姜锟就不时的教他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说教育孩子是从小抓起的,尤其是从小给孩子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教育孩子的行为养成,用经典教育子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经典贵在熟读,熟读后方能悟,悟后而能用,用后而生巧,巧而后出新,这是姜锟对经典诵读的看法,他也是教育孩子这样做的。
姜锟从小对经典文化比较痴迷,他经常用“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事例来教育引导孩子。他说:“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儿子姜迎春在危急时刻救人的壮举,令他很欣慰。他说:“这些年的教育,对孩子的引导,还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说到这些,他脸上露出自豪、欣慰的笑容。
做一名勤勉干事的共产党员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三国时的诸葛亮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宋司马来光“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
所有先辈的嘉言懿行,无不在诠释着责任、使命,正义、担当。
“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古人用行动告诉我们,对于需要担当的责任,绝不能避难求易、贪图安逸,而是要始终做到心中有责、全力以赴,真正无愧于天地与自己的良心。
姜锟自参加监狱工作以来,都是以先辈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干事创业。30年的基层工作,付出的不仅是辛劳和汗水,更多的让他收获的是成长和历练。
面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民警,这些荣誉称号,他从不骄傲自满,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是兢兢业业干好每一份工作。他经常说:“成绩属于过去,唯有继续努力才能续写辉煌。”
守好初心所在 践行为民情怀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为民情怀,是每一名共产党员都深藏在内心的一块最柔软的所在。正是因为有着“人民至上”精神的存在,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至死不渝。
姜锟经常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用他们为民情怀激励自己干事创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纳细流无以成江海”。姜锟在平时工作生活中,处处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谁有事不能及时到达岗位,他顶上;民警执勤在岗,父母年事已高,需要帮助时,他主动上门慰问;邻居家的灯坏了、门锁打不开了,他会第一时间帮助其解决。
父亲的言行,从小到大对我耳濡目染的熏陶,让我的内心对正能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两鬓,他依旧教导我,告诉我如何做好我自己,为我铺设通向成功的路,我会依旧走下去,姜迎春笑着说。